一宿庵,又名“一宿禅林”、“一宿禅寺”。位于九华山南面“二圣殿”西南,与新开辟的“大愿陵”,隔河相望。使得庵、殿、陵三者形成三足鼎立之状,中有干道和桥梁勾通。此处有山有水有盆地,一宿庵依山傍水坐落其间,风景优美,清凉幽静。
《九华山志》载:一宿庵,此处相传新罗僧地藏初抵九华山时,曾在此地留宿一夜。后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建庵纪念其圣迹,因之名“一宿庵”。其间多次毁于兵火,难觅详尽文字记载。
直到1926——1949年住持僧恒山法师捡拾修缮,复兴香火。1930年募化重建大殿,易庵名“一宿禅林”。
说到恒山法师,不能不提到他的武功。那个年代兵荒马乱,盗匪猖獗。有一天,一帮流窜九华山的抢匪不知天高地厚,从山上下来,路过一宿庵,见此庵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卧在一清静偏僻之处,歹毒心顿生。围庵四周探望一阵,见只有三五个和尚,赤脚打坐,念经做晚课,立刻围了过去,索要金钱。
恒山法师见眼前这些毛贼,双手合掌,口念:“阿弥陀佛,菩萨慈悲为怀!几位施主若缺盘缠,请稍等片刻,待老僧收双鞋子回头取来。”
只见他点步门槛,一个纵身窜上对面的屋檐,轻巧地拾起晒在上面的布鞋,又是一个鹞子翻身,落在地上时,那千层底的布鞋已穿在脚上了。只瞧得那帮抢匪一个个傻了眼,呼啦一阵风似掉头逃窜。竟有几个慌不择路,撞墙撞树。恒山法师其人武功了得。其时,民国青阳县的几任县长都与恒山法师有深交。而今大殿里的一块高1.5米,宽为3米的漆金黑字“暹羅大覺”匾额,就是当年县长胡权之所赠。
当年恒山法师重建大殿时,坐南朝北,民居式,两层。宽18米,进深12米,檐高7米,建筑面积432平方米。大殿内两边有走马楼互通。正门面对河对岸月形松树小山岗,用风水之观来说是一道天然香案。后门对着百米之处形似木鱼的小山包,碧翠流云。近处是碧桃瀑布的涧水由东向南绕寺半圈穿桥流过,与由西向东流去的九华河汇合。大殿的西北是环抱主建筑的两层僧寮房,外侧是上九华的古道,清一色的条石铺面。
一宿庵于1950——1979年之间,寺宇尚存,但早已无佛像,无僧人了。当地政府曾在此处办起了学堂,增建了校舍两幢,辟为九华茶校。直到1997年,辽宁省鞍山市千山佛教协会会长,大安寺主持僧释乐西率徒(三位居士)朝拜九华山,慕此胜境,发愿心恢复。在当地政府与宗教管理部门的协商下,愿出资20万买下原舍和面积7400平方米的场地,让政府迁址重建学校。1998年僧乐西又耗资50万将一宿庵进行全面维修,构建院墙。而今寺宇古貌依旧,佛像齐整、庄严;大殿梁柱上粗犷刚劲的正统隶书楹联:“大教主是造物者之无尽藏,悲法身於诸佛中出一头地。”熠熠生辉。
今日走进一宿禅林,时隔十年,又已不是恒山法师当年的寺宇规模了,僧乐西与众居士又在后门朝南的左侧建起了宽50米,进深12米的一字型僧寮、客房长廊,上下两层24间。徽派建筑,雕梁画栋,格子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