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资讯                      
公司新闻
九华文化
殡葬文化
风水知识


   

    地址:安徽九华山二圣

    电话:0566-2820607 2820608 2820609

    传真:0566-2820609
 

    首页 》 新闻中心
地藏垂迹图(藏于九华山化城寺)

发表时间:2012/6/15 9:51:14  点击:4541
      降生新罗 瑞相灵异

      公元696年,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新罗国鸡林州的王族家中,降生一子。其父金兴光,后为圣德王,母为贞王后。相传初名乔觉,相貌奇特,顶耸奇骨,福慧具足。
      不恋金銮 专心纳佛

      金乔觉幼时聪颖好学,年青时身驱七尺,臂力甚大,他不恋金銮,厌恶世俗,笃信佛教,好学悟道,曾自诲说:“六籍环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于是发下了修证菩提的心愿。
      落发涉海 入唐求法

      三韩佛教会有条古训:“迁乔必出谷,学道求师”。金乔觉好学求道,向往中土,毅然辞荣就苦,落发出家,相传僧号“地藏”,于唐开元间(713-741)年二十四岁携白犬善听,涉海西发,乘风破浪,远往大唐,求法修道。
      访道名山 卓锡九华

      新罗僧地藏航海入唐后,历尽艰辛,遍访名山,于开元末辗转至江南池州,“睹九子山,心甚乐之,乃迳造其峰而居焉。”于是奇丽险峻的九华山就成了他卓锡修行的理想之地。
      初蒙接引 诗酬惠米

      
僧地藏艰苦跋涉,来到九华山北麓老田吴村,其时,人地生疏,饥饿异常, 有缘相逢乡老吴用之,赠米留宿。“吴氏孟光(即吴用之)父子见其神色之异,指诣城峰闵氏之寺居,以为修行之所,今化城寺也。”僧地藏十分感激,以“酬惠米”诗谢之。诗云: 弃却金銮纳布衣,浮海修身到华西。原身乍是酋王子,慕道柏逢吴用之。未敢扣门求他语,昨叨送来续晨炊。而今餮食黄精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乞求栖身 闵公施地

      相传僧地藏上山之时,经吴用之指点。向九华山主闵公(闵让和)乞求一袈裟之地,闵公应允,僧地藏遂一展衣,竟遍覆九华。闵公敬叹高僧神异,让其子拜师出家,即道明和尚,后闵公亦离俗皈依,后人为纪念闵氏父子侍协大师之功,在地藏菩萨像两侧立像,左为道明,右为闵公。闵公墓今存九华街。
      南陵抄经 潜心攻读

      僧地藏素爱四部佛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鼓音声陀罗尼经〉。但苦于没有抄本,便亲自往百里之外的南陵请人帮助,当时南陵俞荡等人十分崇敬这位从东海远道而来求法大师,欣然受命,分头把四部大经抄写好,奉献给大师。大师如获至宝。手不释卷,潜心攻读,大师“自此归山,迹绝人里”。
开山造田 躬身教化

      僧地藏在禅修期间亲率弟子开渠引水,垦荒种田。在化城谷地“开凿溪涧,尽成稻田,相水修潴,为放生池”,“唐建中中。僧地藏依止禅众,有平田数十亩,种黄粒稻,田之上植茶,异于他处,谓茗地源,亭后有五钗松,结实香美,皆自新罗种植(陈品《化城寺》诗注)。”但是大师垦植后仍难以解决众僧食之忧,于是又率众在香林峰下“白蟮穴”的地方,“挖土得白壤,甘泉如面,众赖以济,”过着“夏则食兼土,冬则衣伴火”的艰苦生活。
      化城建寺 道场辉煌

      唐至德初,有青阳人诸葛节等从山麓登峰,为僧地藏苦修精神所感,愿筹款买下檀公旧地建寺请居。“大师从之,近山之人。闻者四集,伐木筑室,焕手禅居。”当时,僧地藏率众同建台殿。至建中初,池州太守张岩崇仰大师高风,施舍甚厚,并奏请朝廷移檀公旧额于“化城”,置于新寺。从此,“胜境巍巍,普放大光。”
      谈经论道 诲人不倦

      
僧地藏不仅攻读佛经,学而不厌,还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大师在“宴坐岩”经常邀请僧俗,谈经论道。在“煎茶峰”常招客于峰前。“汲泉烹茗”。在罗汉峰,为谈经弘法,“竟日谈论。”至于来山晋谒的四方信徒,都受到大师耐心的佛法教诲,所以他们“亲承诱,感悟深哉。”
感化亲人 共建道场

      相传新罗使臣昭佑、昭普是僧地藏的两位舅舅,来九华山劝甥回国,僧地藏对他们谈经论道,终使两人被感化,遂留山不去,共建道场。在九华山北麓“筑室为庵”,逝后,僧民立其庵为“二圣殿”。
      明泉情深 娘娘宝塔

      相传他的母亲远涉重洋,千里迢迢来九华找到心爱的儿子后,悲喜交加,连哭三昼夜,眼睛瞎了,僧地藏发孝心,经常用化城寺前的一口井水,为母洗眼,终于复明。母亲死后,僧地藏为了纪念母亲,在井上造了一座宝塔后人称井为“明眼泉”,塔为“娘娘塔”,今塔基尚存。
      赠诗童子 拳拳爱心

      大师不仅对贤者虚怀若谷,对童子学僧也谆谆善诱,他在〈送童子下山〉诗中写道: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圣地聚金沙。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诗中充满了与童子僧依依惜别之情,有童趣的回忆。有长者真诚的劝慰,跳动着师长对学童的一颗拳拳爱心。这是一首非常出色的“七律”。它音律和谐,对仗工整,情真意切,形象鲜明。
      灵场终古 永镇名山

      唐贞元十年(公元七九四年),大师在人生旅途上已度过九十九个春秋。此年闰七月三十日,他忽召集众僧告别,带着对九华山深深的眷念,离开了人间,费冠卿记中叙述他圆寂时“山鸣石陨”,“寺中扣钟,无声坠地”。他的肉身跌坐石函中,三年后开缸,见颜色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的响声。按佛经上说的“菩萨钩锁,百骸鸣矣!”于是僧徒们视为地藏灵迹示现,尊奉之为中国地藏王菩萨,因俗姓金,又称之为金地藏。从此,金地藏的圣名与九华山永世长存。
      灵辉瞻仰 万祀千秋

      金地藏圆寂后,三年肉身不腐,僧徒们遂将其遗体安葬在南台之上的岭头,建三层石塔供奉。傍地时发圆光,五色烛天,故其岭名曰“神光岭”。后人“塔罩以殿,俯仰以銕为之,前梯以石,共八十四级。”(明嘉靖《九华山志》)此塔殿,即今之“月身宝殿”。 金地藏是中国僧民为记念和表彰金地藏的功德而树立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灵辉瞻仰,万祀千秋。”
      誓愿宏深 终成正果

      
金地藏渡海离乡,修道九华,誓愿宏深。他以“六籍寰中,三清术内,唯第一义与方寸合”的信念,以及在九华山苦修菩萨行的实践,证道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终成大觉者,这在中国和东亚佛教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上条新闻:九华山肉身菩萨 - 金地藏
下条新闻:九华山
友情链接:九华山旅游网 | 安徽殡协网 | 九华山旅游攻略网 | 九华山慧居寺官网 | 池州政府网 | 安徽殡葬网 | 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 Z5面霜


Copyright @ 2012 九华山大愿陵园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九华山二圣

电话:0566-2820607 传真:0566-2820609 :网站建设池州商网

皖公网安备 3417900200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