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资讯                      
公司新闻
九华文化
殡葬文化
风水知识


   

    地址:安徽九华山二圣

    电话:0566-2820607 2820608 2820609

    传真:0566-2820609
 

    首页 》 新闻中心
"大愿山水”散文类二等奖作品

发表时间:2014/9/12 16:04:47  点击:2384

大愿山水

   

   陈军

                               

唐开元末年,一个从韩国来的修行僧来到了秀丽的江南,来到了天开神奇、雄奇壮丽的九华山,欣喜无比,欲将在此苦修,以证禅心。此时,他加快了脚步,拨开齐腰的草丛,夕阳西下,人影被拉长,晚风阵阵,山上显得苍凉。

终于,他看到了北麓的炊烟袅袅,一处民房,就在远方。然而,他突然觉得肚子一阵饥饿感袭来,头开始发晕,已经多天没有进食的他目光开始有点呆滞,脚步显得有点沉重,十米,九米……,他支持不住了,眼前一片黑暗。这时,他身后的爱犬也跌跌撞撞的发出了呜呜的叫声。

时间定格在公元757年,也就是我们发下大愿的主人,出现了。

幸好,那天,那个值得记忆的黄昏,民房的主人,吴用之被狗的呜呜声吸引,出来解救了这个饥饿困乏的苦行僧,赠米留宿。现在看来,这等善举是何其重要,难以想象,在当时要不是他及时出现,及时施以援手,那将会怎么样?历史安排了这样特殊意义的相逢,让一种文化在这个地方生根、发芽,直到今天燃出袅袅的香火,一种崇高、凝然的精神之花开遍九华山。

是的,我们真的要感谢这个吴用之,这个施舍济困的乡绅,感恩之心悠然而生。而故事中的这个苦行僧,就是我们熟知的地藏王菩萨化身,他更怀有滴水涌报之心,当时写了《酬惠米》一诗答谢吴用之。并在他死后,点穴选位,葬于二圣村,开启了大愿山水的滥殇。

大愿山水的盛大,归拢来说,来自九华山大愿陵园山光、水色、地脉以及内部布局的集合体。而最重要的就是地脉,灵气之所在。

这里,我们不得不把吴用之墓冢的来个深度挖掘。这个是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亲自选的葬地,也就是今天大愿陵园坐落的地方,依山临水,众脉环抱,地形、环境、坐向都堪称奇佳,依照古代的堪舆术,也就是风水术判断,是个藏风聚水的宝地。可惜的是,这座躺在那里器宇轩昂的墓冢,不幸在时代的变迁中毁去,文献没有记载如何被人类感性撕裂的,让人找不到愤怒的潮水宣泄的对象。不过,庆幸的是,1996年吴氏族人对其做简单修复,还了她一个干净的素颜。在这之后,2011年冬李勇先生发功德心,对全墓包括墓前81级台阶进行整体修复。就是在这次的修复中,一个巨大发现迅速沸腾开来,从事修复工作的村民发现,墓穴所倚山脉竟然有天然的纵向分层,两边黄土中间夹着一条从山底至山顶墨色的脉带,疑似传说中的”龙脉”。

龙脉,在这个湿漉漉的土壤中蹦了出来,让我们的视野和思维不经要转向我们的地藏菩萨。在这个北纬30度神奇的灵秀地,他轻拈慧指,度法示人,亲选其脉。让感恩扎进了大地,让我们涌动的内心除了惊奇、欣赏、感动,还能有什么?而今天许多传统美德被金钱碾压粉碎,道义已经不在是生命的主题,灵魂已经丢在身后。虽然,我们越来越多的拥有物质,可是精神呢?美德呢?或许,这次的发现是地藏菩萨给我们上了发聋振聩的一课。

                              三

大愿山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地藏王大愿精神的感召下,一个高僧曾俯瞰这里的形胜,一个巨大的念想产生,他要在这里建一个陵园,安奉先贤灵,福泽世人愿望。此时,夕阳西下,年逾古稀的老人慈目顾盼,眼中一片潮湿。

 是的,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亡灵何安?他转身离开的时候脑子一直思考这个陵园的项目计划。可惜的是,他这一转身就很难回头了。2001年8月23日,这位九华山高僧仁德法师在祇园寺退居寮安详示寂了。他走了,走到了陵园愿望的萌芽前,与无常初一交手,就缴械投降了。留下他的遗愿,埋进了这座灵山。

哲人已逝,德香长存。2006年,一个人物开始走到了九华山历史的舞台,接过了仁德手中的薪火,最终付诸实践。这个人物就是李勇,前面提到的吴用之墓也算他重修的。他心怀菩提,投资修陵,2008年省民政厅批准,到了2011年9月终于竣工试运营。

从地藏王选穴宝地葬恩人,到仁德发愿修陵,再到李勇投资建成。一个厚重的流程走了一千三百多年,最终成为拱祭拜、观赏的景致,历史震颤,陵碑高耸,仰望星空。

                                  四

大愿山水,美在宏观的气象。背依巍巍青山,云涛常常蜂拥期间,软软的躺在她的怀里。此时,陵园如同婴儿的摇床,显得那么温馨安逸。松涛阵阵、竹声潇潇,鸟儿也经常凑着热闹在陵园之中嬉戏,有山就有依靠,就有花香、树影、怪石、鸟兽;就有春夏秋冬,色彩斑斓。

从山上流下的九华河水,在身旁淙淙作响,如奏天籁。有水,陵园就有生气和灵气。山的硬度用水的柔美来冲洗,二者构成一阴一阳,如同父母一样滋润着儿女。每年,有许多大城市的居民来此,面山掬水,挽风捧土,在这里,他们可以逃离城市的喧闹、感受到乡土的气息,洗涤自己的俗气。此时,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在九华山这个宗教的地方,除了观赏青山绿水之外,最不能少的就是宗教。而寺庙就是宗教的标志。

大愿陵园自然不可缺少这个元素,面朝二圣殿、一宿禅林两个庙宇,如若漫步,常常会听到清磬梵唱,青莲法飞,袅袅的青烟从香炉中散出,一种佛教的向心力会立刻将你的灵魂漂洗。宗教的功能是让人向善,大彻大悟,浪子回头。话虽如此,虽然金地藏有无边法力,可是宗教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一些人来说就是不能认同。二圣殿微微一下,颔首默认,并对人们讲叙他的故事:当年,金乔觉被九华山的锦绣所吸引,在此苦修,创建佛寺,传经授法,不久之后,当代许多人都慕名而来,来完成精神上的皈依。这本是很值得推崇的事情,可是,随着信徒的增多,人数的泛滥,物质立刻割裂了思想,问题来了,粮食不够,一个巨大的问号抛给了当家的,金地藏身体力行,率徒垦荒种植,但是这还远远不能自给,便掘白墡土既“观音土”充饥。众僧憔悴之状,被时人称“南方枯槁众” 

总而言之,这个时期他们人体结构失去了光彩,但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却辐射不断。真正的强者或许就是这样,安贫乐道,淡泊明志。后来这个消息传到新罗,金地藏的母亲痛儿心碎,儿行千里母担忧,何况弃王从僧,艰苦如斯,于是派金地藏两位舅舅不远万里前来探望。现在我们很难想象他们见面时候悲喜交集的情景,不过,可以揣测的是,金地藏必定在舅舅的劝说之下岿然捍卫了自己的决心。修行总是在物质、环境等因素的折腾下才能表现韧性,才能拥抱内心的光明。金地藏做的淋漓尽致,让两位舅舅深受感悟,也住在山上不走了,或许这个时候他们只是权宜之计,心里还有一丝劝说的星火。然而入乡随俗,他们要留下的代价是接受“五戒”清规的约束,别无他途。结果,他们在这个时间拔河的比赛中惨败,舌尖上的味道直接把什么清规戒律送上了西天,饮酒吃肉,不在话下。金地藏在屡劝不改的情况下,请其下山。他们望着决心似铁的外甥,又不甘心归国,憬悟到自己的窝囊,内心的纠结让他们终老九华山麓,乡民为纪念他们,就在此建庙塑像供奉,便成了二圣殿。

另外一个一宿禅林相当来历就简单多了,相传金地藏初抵九华山时,曾在此地留宿一夜。后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建庵纪念其圣迹,因之名“一宿庵”,也就是一宿禅林了。

两个历史故事,让金地藏的行迹与心路历程间接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在游历这两座寺庙时,不知道游客心理会有什么震撼与波澜。但是,两座寺庙的加入,足以让大愿陵园添色生香,灵山、秀水、宗教,有机的结合成一个令人向往的精神会所。

                                五

大愿山水,美在微观的布局。整个陵园通过“隐、显、疏、密”的安排,形成了“贵于层次,妙于曲折,在于深秀”的韵致,如若你游览其中,她的魅力也就深可寻探。

在陵园的入口,一个花岗石空门立于八级石台之上,通高4丈许,挺立入云霄,让人俗念顿消,人生如梦,如白驹过隙,如镜花水月,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惹人思绪的空门将会将你的思维大发散,离别、伤痛、思念等等会在这时得到皈依。此时,空门之里,方青瓦白墙照壁在蜀桧的映照下让人产生无比遐想照壁的前方伫立着一尊仁德法师汉白玉雕像,神色般若,眺望九华群峰。

空门,就是倒掉内心的俗尘,然后才可以装入更多的内容,经过这道程序之后,走入陵园,犹如进入一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天然园林,绿荫覆盖、小桥流水,亭、廊、石、池等尽显浑然天成。陵园有树木芳草,满目苍翠,野花灼眼,用大自然的调色板点缀陵园,让其四季分明,花香、花谢、枫叶、白雪……都来光顾,在山势的怀抱中悄然生长、成熟、凋谢、涅槃,每一个轮回都那么惊心动魄、惹人怜惜。陵园有亭,一为八宝亭,为双层八面八角传统建筑,飞檐流阁,正北9米地藏菩萨大铜像致敬、膜拜、求道。亭中一巨石,兀立其中,将亭中的精华吸取,从远处看去,这个视觉的冲撞显得是那么的不和谐,可是,亭台楼榭处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八宝亭的个性张扬,正在向来者娓娓道来这个巨石的出生,他就是传说中地藏王菩萨加持的冥界镇宝,这就无怪他那么光鲜耀眼,坐镇亭子,震慑外来的孤魂野鬼,不让他们骚扰陵园的安宁。陵园有池,取自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寿文化中的“六长寿” 长寿池,在假石、亭榭的掩映下,清新温婉,倩影妩媚。池中金鱼一张一翕,起伏不定,煞是可爱。这里,我们要为感谢长寿池,因为她代表了柔和、代表着美好的愿望、让人类五千年来每个人心里都存有的种子得到发酵,长寿,一个词语,在人们心头石那么的沉重。这里有山,树呢,池畔一颗桃树夭夭,十分温顺;水,这里活水淙淙,跳跃着灵动,鸟呢,几乎每天可见野鸟集合于此,或歌吟、或追戏、或栖息;兽呢,常有松鼠、野兔来此掬水止渴;最后就差一个这个池的主角人的出现,,构成六长寿,几乎包涵了各界,而长寿的钥匙落在鱼身上,随缘救度,普度众生,善心一发,必然有福报。于是,每年来此放生金鱼的络绎不绝,而池的形状与九华山山上的放生池月遥相呼应,在时空上完成了契合与统一。陵园有石雕,由十八块的石方巧妙垒筑,形成了一组体验禅悟境界的现代艺术景观,错路有致,在陵园里形成一种特殊的奇观,它含混、晦涩、多义,内心的让人捉摸不透,正符合他的名称:禅悟心语,看来只有心灵顿悟之后才能在这里找到其中的秘密。

总而言之,种类繁多的花木,用他们的气节和骨气指引了人的情操和品行石雕小品、放生莲池等人文景观打破了传统墓园的格式,插入了清新、灵动,让肃静阴森的墓碑变的轻松、充满生气,形成了青山与绿水相映衬,古典与现代相和谐,人工与自然相媲美的人间胜境。  

                               六

     大愿山水,本质上是宗教化的山水,以大愿为开头,体现的是地藏王菩萨的精神,一种孝义的阐发、一种脱离苦难,普度众生的愿力,而这些都将为背景沐浴在这个陵园中,使得这个陵园变得与众不同、奔逸绝尘。

     品孝义,我们可以在《地藏王菩萨本愿经》看到蓝本,里面就曾载他有一世为婆罗门女,其母她的母亲信邪说,诽谤佛教,还酷爱吃龟鳖和鱼子,结果死后下了地狱。婆罗门女变卖家产“为母设供修福”,并发大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最终将母亲救出地狱。这就是典型的孝义,用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未来去救赎母亲的苦难,相信任何人在陵园中凭吊之时,舐犊之情会爬上心头,怀念逝者曾经对自己的好,何曾为报呢?呆呆的伫立,目光凝然的望着墓碑,鲜花挽祭,以求在天安息。但是,我们毕竟不是菩萨,不能尽未来劫,如何让逝者得到解脱,就成为一个大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地藏菩萨这里又一次化解。《地藏王菩萨本愿经》里面就有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弘愿,这个就是大愿精神的主旨和核心,《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将这个总愿细化为十二大愿,离苦脱恶是所有愿望的归旨所在。于是,一盏灯点亮了我们的眼睛,这里就显得格外的厚重。

     正是基于此,在陵园中心位置,大愿殿呼之而出,殿内,地藏王菩萨手持锡杖,端坐于莲花宝座,宝相庄严,安忍不动,静虑深密,瞻仰之间,顿觉佛光沐浴,通体润爽。在这里,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如磁场一样粘住内心,众僧云集,清磬梵唱,青莲法飞,飞跃上天,下达黄泉,在青烟吐纳之间,构建了一个三界的通道。因此,这里成了存放先贤骨灰,承办祈福、超度佛事和落葬仪式的场所。

    大愿殿将愿力与陵墓连接,就完成了一般陵园的意义的超越,最终成为集人文纪念、追思祭祖、孝道传承、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公园式墓园。

 

桃李春风一杯酒

九华山大愿陵印象

朱兴旺

记得《西游记》里孙悟空第一次被唐僧驱逐,回花果山,腮边泪坠。然犹思念,感叹不已,早望见东洋大海,道:“我不走此路者,已五百年矣!”

五百年,曾经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即使石猴,亦感慨系之。

当车走在九华河畔二圣小路上时,我也情不自禁,不走此路,已二十四年。

九十年代初,我在此工作过。如今,学校还原为庙宇,同事各奔东西。想当年,桃李春风,常在石桥上举杯豪饮;二十多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更加思念故人。

九华山大愿陵园坐落在二圣,背依地藏菩萨大铜像,正面遥望九华诸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迎面二圣殿、一宿禅林,梵音不断。园区内林麓幽深,净土禅韵;小桥流水,曲径通幽。

“空门法界”景点位于大愿陵园主入口处,由空门、照壁、仁公雕像三部分组成。空门立于八级石台之上,花岗石材整体雕造而成,通高四丈许,高耸挺拔。空门之里,有方青瓦白墙照壁。照壁的前方伫立着一尊仁公汉白玉雕像,神色般若,眺望九华群峰。仿佛向世人默默的诉说着“神奇灵秀地,大愿九华山”的传奇。

吴用之墓,地处大愿陵东园区,大虎形山南侧。始建于唐代,相传是地藏菩萨亲自为其点穴选位、设计修造而成,以报当年用之公酬惠米之恩。可惜毁于时代变迁。1996年,吴氏族人对其做简单修复。2011年冬,李勇先生发功德心,对全墓包括墓前八十一级台阶进行整体修复,古朴典雅。

作为接待地藏大师的九华第一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老田古村枝繁叶茂,文化底蕴深厚,“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

景区布局成功地体现了多样与统一的规律,每一景点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之间又相互关联,融为一体。景区的园林艺术可称为一种高品位的环境艺术。它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依靠人工建筑控制,组织层层递进的空间关系,渗透以历史的、文脉的因素,使环境更加和谐,意境更加深远。

大愿殿位于大愿陵园的中心部位,是典型的粉墙黛瓦马头檐两进徽派建筑。广场面朝九华群峰,颇有“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之意境。

大愿殿供奉有地藏菩萨比丘立像以及西方极乐往生唐卡。唐卡是青海热贡地区六位著名画师,选用天然矿物质材料,花费六个月时间精心绘制而成。其上绘有阿弥陀佛说法讲经,将极乐世界幻化成到处奇珍异宝、到处奇禽异兽,众佛菩萨都来听闻的殊胜场景。

“禅悟心语”是一组体验禅悟境界的现代艺术景观,通过十八块石方巧妙垒筑而成。禅宗讲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这组石雕,或许当你顿悟见性时,才能看懂。

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与自然山水的神似。“水以山为画,故水得山而媚”,山水相依,使园内茂树曲池,水木明晰深远,一派江南水乡之貌。与欧洲和西方庭院则布置规则对称,力求整齐甚至征服自然不同,凸显东方理念,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

长寿池又名月形池,位于大愿陵园东园与后园的交合处。它取自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寿文化中的“六长寿”,即“人长寿、山长寿、水长寿、树长寿、鸟长寿、兽长寿”。意喻万物生灵生生不息,福寿绵长。

借助地藏文化这种有主题的路线来构组空间,使陵园的总体布置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显示自身的崇高、庄严与肃穆,是景区的一个特出成就。

八宝亭地处大愿陵园西园区中部,正北朝向地藏菩萨大铜像。为双层八面八角传统建筑。亭内有一方巨型原石,相传世间的人们通过触摸此石并心念“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名号,可祈福平安健康,消灾解难。

坐在亭中,思绪飘回从前。那时候,很是喜欢黄庭坚的两句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现在想来,何等年少轻狂。不知世事艰难,只是喜其语言清新而已。曾经的艳丽风流,多少的苍凉萧瑟,念在嘴里,只觉得那铺天盖地的愁绪如松涛般袭来。饶是如此,一次回眸,就明媚了一世;一个笑容,就灿烂了一生。

年轻的时候,我们很少会想到未来,真正的未来。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衰老、孤独和病痛,才是我们真正的宿命。如同《红楼梦》里妙玉最欣赏的那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生命,总是由丰美走向凋零。

既然如此,不如用从容的心态,接受一切,如弘一大师那样“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无论是谁,都需要一座人生的后花园。《心经》有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曾经在庐山拜访陈寅格先生之墓,几块未经雕琢的石头并立在一起,一块高一些的柱石上面镌刻着碑铭: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另一块横置着的石头上刻着黄永玉先生题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其高雅洒脱。庐山植物园,有幸无意中接纳了先生,足以不朽。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佛教文化,讲求福报,讲究缘分。

九华山大愿陵园是原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老和尚发愿修建,旨在满足四海信众在地藏菩萨道场内安奉先贤灵骨,福泽世人的愿望。它秉承弘扬地藏大愿文化,让逝者安息、让亲人安慰。陵园总体布局单纯简洁,落落大方,重点特出,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它将流逝的岁月凝固在空间中,意境永存。这种建筑——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无时不在感染者现世的生者,散发着它超越时空的永久魅力。

灵山九华,佛佑天下。

 

 

上条新闻:"大愿山水”散文类一等奖作品
下条新闻:"大愿山水”散文类三等奖作品
友情链接:九华山旅游网 | 安徽殡协网 | 九华山旅游攻略网 | 九华山慧居寺官网 | 池州政府网 | 安徽殡葬网 | 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 | Z5面霜


Copyright @ 2012 九华山大愿陵园 版权所有 地址:安徽九华山二圣

电话:0566-2820607 传真:0566-2820609 :网站建设池州商网

皖公网安备 34179002000053号